教苑人物志

荣誉在心里,使命在肩上——专访1998级校友史中琦

日期:2024-05-16 点击数:0

引言

近日,我校教师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原对外汉语专业)1998级校友史中琦当选美国中文教师学会会长。这一喜讯跨越大洋,为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60周年院庆暨国际中文教师教育60周年纪念增添了更为浓厚的氛围。我们为此线上对史中琦校友进行了专访,交流的过程真挚亲切,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他对母校、对专业发展的初心,也感受到了他对中文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的信心。


人物简介


7046


史中琦,1998年-2005年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研究方向包括教育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习动机、第二语言习得等。在Foreign Language Annals、《语言文字应用》、《世界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育》等刊物发表过多篇论文。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Education for Persistence and Innovation Center研究中心成员。2005年起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曾长期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暑期商务汉语实习项目主任。


访谈内容

荣誉在心里,使命在肩上

“美国中文教师学会不仅是北美中文教师的代表,也是他们的家园。学会六十多年的发展,是中文教育在美国发展的缩影。学会的历任会长都是在中文教学界具有卓越影响力的学者和专家,例如早期的德范克教授、祖炳民教授等,都是美国中文教育事业的开路先驱。这次有幸被会员推选为会长,对我而言,既是一种极大的肯定,一份无上的荣誉,同时,我也感到肩头沉甸甸的。我想,这就是责任的力量。怎么带领学会继续发展壮大,特别是在当前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是我跟学会理事每天都在思考的事情。但是,我有信心完成学会赋予我的使命,寻求新的发展和突破,为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这份信心来自学会的传承,也来自近千位会员的齐心协力。”


F7C6


积极参与实践,积累教学经验

“在哥伦比亚大学教学的同时,我也参与编写了多本教材,在上海也统筹策划过实习生项目。做这些事情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对于我深刻理解中文教学这个行业都很有好处。我可以结合我的经历谈谈做中文老师经常遇到的几个关键期,以及有哪些办法有助于顺利度过这些关键期。

马上就要到毕业季了,肯定又有一批学生面临重要的抉择——要不要在中文教育这条道路上走下去?我认为,除了一些现实因素以外,一定要考虑自己适合哪种生活方式和状态。新老师在工作的前几年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答疑,基本就等同于你的生活。如果你追求的是朝九晚五,下班以后时间都是自己的,那恐怕教师这种工作不太适合你。

如果你能坚持下来,就能突破第一个考验期。但是,第二个瓶颈期马上就随之而来。我们可以把这个关键期叫做“平淡重复期”。刚开始教学的几年,新手老师往往跟打了鸡血似的,充满活力和拼劲,会对每天的教学充满期待,努力讲好每一堂课。然而几年之后,当教学开始成为一种重复性劳动的时候,有些老师就会发现,自己对上课的兴趣和热情在逐渐流失,当年学的那些知识和方法好像都被倒空了,感觉没有挑战性,甚至会陷入一种无助的情绪中。在这个时期,我们需要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比如刚才提到的编写教材、参与留学项目,都可以让我们重新找到努力的方向。就拿编写教材来说,这个过程让我不再是从消费者或者执行者的角度看待教材,而是从生产者或者开发者的角度、从课程和教材系统的角度去审视教学,这就会让你对日复一日的教学产生新的兴趣和动力。

此外,我也建议本科生和研究生尽早参与研究。参与研究,跟阅读文献相差很大。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在研究的过程中,会让你产生很多新的灵感,也给你很多反思的机会,从而推动你越过瓶颈期。在读的学生可能会说,我也没有什么课堂经验,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去找研究的课题。其实,新手的眼睛往往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研究点。我记得刚开始做研究的时候,我跟几个年轻的同事选择了一个常见的课堂活动——听写。大家都知道,听写几乎是中文课的必备环节,但很少有人深入研究听写的实际效果和意义。虽然我们可以从老师的角度总结出一堆听写的好处,但是这些好处在学习者看来未必是好处。我用这个例子,是想说明,看似平常的教学活动和行为,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研究。只有拿到实实在在的证据,我们才能判断某种教学行为是否有效。这就是一种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维)的体现。如果你现在没有什么经验,不知道如何进行研究,可以主动找导师或团队当助手,通过观察、积累,不断地提升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为日后的研究和工作做准备。”


98EA


拥抱新技术,提升AI素养

“2023年北语主办的那场关于人工智能与中文教学融合的会议开得非常及时。如果能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教学和研究的跨越式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崛起的潜在影响力将远超我们的预期,对现有的语言理论、教学方法、研究范式都会带来不容忽视的冲击。我们现有的语言教学和师资培训模式,多从语言的角度出发探讨中文教学的特点,比如现代汉语课、古代汉语课、语法课、词汇课、语音课,还有各种技能训练的内容,这些都基于人脑对语言认知理解的模型。然而,随着AI大语言模型的涌现,许多我们经年累月研究得出的结论,或许AI能以更为高效、简洁的方式呈现,使学习者更易理解和接受。一个老师面对多个学生的教学业态,是无法跟AI智能助手所提供的一对一、全天候陪练模式竞争的。因此,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你们也是非常幸运的。我衷心希望年轻一代能够密切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积极投入其中,多多实践,充分利用AI技术带来的优势,为自己的教学和学术之路提速。这个领域的知识更新快,甚至教授这些课的老师都未必跟得上。这对年轻一代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定要早接触,早介入。”


积极面对挑战,突破前人路径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外语教学为代表的人文学科在许多国家,包括美国,都面临着新的挑战。STEM学科的强势地位以及就业的优势,让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和课程时,把语言课放到了次要的地位。而最近几年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以ChatGPT为代表的工具,使得很多人开始质疑学习外语的必要性——先进的翻译机器可以辅助跨语言交流,那还要学习外语吗?

我们必须认识到,并且让更多人认识到外语学习的价值。如果说,过去我们推广中文,强调的是其工具性价值,今后,我们就必须更加强调外语学习的其他价值,比如认知提升价值、情感交际价值、跨文化价值,职业提升价值等等。学习一门外语当然也是一种投入,它的回报可能不会立即显现,但长期投入,收获会超过你的想象。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挑战。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危机中往往伴随着机遇。每个时代,每次挑战,都会造就一批弄潮儿。年轻的时候,我们最宝贵的是怀揣梦想,并为之拼搏。你的机会多少,取决于是否能突破自己的局限(包括认知上的、心态上的、能力上的)。我非常鼓励年轻学生去体验不同的行业、领域、岗位,这样才会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适合什么。我相信北语跟任何一所好大学一样,都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可以分布到各行各业,这才说明这个大学培养的是有能力的人才。

对有志于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新一代学子,我希望你们打开视野,突破前人的路径。投身国际中文教育,并不只有在讲台教书这一条路,还可以尝试不同类型的工作,也可以自己创业。现在这个时代,技术的发展使得创业成本也相对较低,你们完全有可能创造出年轻人喜欢用的学习APP、社交媒体工具等创新产品。如果你们能够在这个领域做出创新,那么我相信就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校友寄语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想把李白的两句诗送给北语的同学: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管你目前正在求学还是已经踏上了职业的征程,我们都要勇敢地面对下一个挑战,通过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从更高的视角审视自己的人生与职业前景。如果你喜欢课堂,希望跟学生在一起,那就尽早实践,享受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课后做个有心人,多做一些反思,多做一点探索。相信大家都能够找到理想的人生之路。祝大家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