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

日期:2018-01-29 点击数:65

星光下的灵魂

2017年11月22日上午9点38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和学科奠基人吕必松先生走了,这是一位八十多岁仍在为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奋斗的老人。“本书作者吕必松教授,自上世纪60年代初作为出国储备师资参加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曾经担任被称为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大本营的北京语言学院院长、国家汉办第一任主任(1987年起)、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会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世界汉语教学》杂志主编......他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第一位倡导者和领导者;他提出学科建设的任务、教学总体设计的理论、四大教学环节的理论,有效指导了上世纪后30年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他倡导的汉语水平考试、跨文化交际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跨学科研究等,至今仍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上编》,2017)

吕先生身上有着作家毕淑敏在《星光下的灵魂》中所说的只有他们那代人才有的“真正的坚守”。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和学科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这本《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上编》“所记载的历史具有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因为对吕先生而言,“这30多年中发生的事,基本上是眼前的事,又多半是自己亲自参与的事。

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前世今生


吕先生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上编》中从1950年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分别向中国提出交换留学生写起,打开了中国从1950年到1990年以来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历史画卷: 历经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的初创阶段、60年代初期到中期的巩固和发展阶段、70年代初期到70年代后期的恢复阶段以及70年代末以来的蓬勃发展阶段。

从六七十年代的“相对直接法”到80年代初引进"功能法",从七八十年代直接用汉字教语音和汉字教学提前的教学试验,到八十年代不同教学类型课程和教材的改革与建设,对外汉语教学“栉风沐雨,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跃然纸上。

1978年吕必松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提出,“要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研究,应成立专门的机构,培养专门的人才。”(《中国语文》1978年第1期)1983年6月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1988年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独立出来,改名为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经教育部批准,北京语言学院1983年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主要目标。

1996年,教育部与学位办多次组织专家论证,将二级学科“语言学”扩身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其中的“应用语言学”就是“为的给对外汉语教学一个生长点”(顾海良,时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1998年,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设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编号050102)博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设立硕士学位授权点),也是当时唯一的一个“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授权点”。2012年教育部将原对外汉语专业、中国语言文化专业、中国学等专业合并,整合的新名称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

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

课程设置

“课程”在拉丁语中,指的是“一门运行中的课”。根据Collins Dictionary,“课程体系是在中学、学院、综合性大学中教授的某一学科的所有课程的总称。”“课程体系可被看作以培育学生为目的的一系列有计划有安排的事件。”(Eisner, 2002)

北京语言大学是中国第一批设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四所高校之一。其2017版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最新培养方案为11门专业主干课,包括语言学、教育教学、文学文化三类,涵盖国家汉办2003年确定的10门主干课。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是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之一,有其专门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上)》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系列教材”中与《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上编》配套的图书。《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上)》依据已有的课程体系,主要介绍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标准,介绍课程基本信息,如课程类型、授课对象、须先修课程、课程学时、课程学分、采用教材及参考书目等;二是教学大纲,包括具体的章节安排、学时安排,以及各学时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等;三是教学参考案例,以部分教学内容为示范课程,展示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系列教材” 包括专业核心课程群及特色优势课程群,依托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近35年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建设成果。专业核心课程群的课程有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教学概论和中国文化史纲;特色优势课程群的课程有汉语要素教学法、汉语技能教学法、汉语教学语法、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汉语教材概论、汉字学等。以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程娟教授为首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团队2017年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们是这套“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系列教材”的核心作者团队。

这套“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系列教材”的系统化建设还体现在“精干教材+课标+网络资源”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课标”指的是与精干教材配套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网络资源”指的是课件、练习题以及学习辅导等线上学习支持系统。以这种模式构建出一套立体化的教学资源系统,旨在实现“教材—课标—培训”的集成模式,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正所谓“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路蓝缕,玉汝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