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下午,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联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课程与教材专业委员会、教育部“中文国际传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教育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虚拟教研室、全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负责人联席会共同举办的“国际中文教育名家讲坛”第六讲如期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了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德高望重的崔永华先生,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北语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模式发展简说》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教师教育学院汉语教育教研室主任郑家平副教授主持。

崔永华先生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崔先生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同年到北京语言学院从事教学、研究、管理和出版工作,其间曾在美国欧柏林学院、明德学院、德国哥廷根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任教。崔永华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语法和中文信息处理研究,主要著述和教材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合著)、《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导论》《新概念汉语》(主编)、《小学中文》(主编)等。
在本次讲座中,崔永华先生从自己编教材和教中文的经历出发,围绕北语的国际中文教育模式、北语的国际中文宏观教学模式、“结构功能文化模式”简说和“后方法时代”的北语中文教学四个角度讲述了北语国际中文教学模式的兴起、发展、成熟、向外传播的历程。
崔先生首先厘清了教学模式、国际中文教学模式的定义,然后来领同学们系统回顾了北语针对来华留学生汉语学历教育、汉语预备教育、短期及速成汉语教学、汉语进修教育的演变发展历史,介绍了国际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及北语在不同时期的探索。崔先生重点讲解了北语的“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勉励同学们在后方法时代应“抓住根本、守正创新”,并分享了北语“后方法模式”的新作为,如“中文+职业”领域的新探索。

讲座中,崔永华先生提出教材是教学模式的标本和化石,我们可以透过教材把握宏观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这是因为,教学模式的某些方面(教学方法、活动)很难通过口述、文字直观表达,但是教材可以把当时的做法落实和固化下来,因此,教材是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崔永华先生重点介绍了“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崔先生指出,“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北语和国内外中文教学界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吸收国内外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成果,共同创造的”,“是一种与听说法、交际法同等地位的语言教学流派”,“是国际中文教育的独创,是国际中文教学界对国际二语教学理论的特殊贡献”。然而进入后方法时代后,“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针对这一现象,崔先生呼吁:今天的教学是继承、发展下来的,不是从天而降的。在后方法时代,崔先生建议我们回归到教学的本质中去,把握变中的不变因素,以后方法时代的视角重新审视和探索应用“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国际中文教育有着深厚的发展底蕴,对其历史进行研究意义非凡。崔永华先生从自身经验出发,深度剖析北语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模式,从历史到理论,从教学模式到实践问题,清晰地展现了北语国际中文教学模式的发展画卷。北语各种汉语教育类型的演变见证了国际中文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不同类型的教育满足了多样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在国际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崔永华先生的整场讲座,信息量巨大。讲座内容有史有今,还有对未来的展望,对同学后辈的期许。同学们都纷纷表示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对北语乃至整个汉语第二语言教学领域的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变迁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正像崔永华先生指出的那样,只有基于对历史和当前的准确把握,才能更好地展望国际中文教育的未来。作为北语国际中文教育的继承者和生力军,我们为历史而倍感自豪,为自己肩负的责任而充满信心。探索数智化时代的北语国际中文教学模式,一定有我们!
拔尖基地班学员讲座后小总结
每期讲座后,教师教育学院拔尖基地的同学们会撰写讲座小结,本公众号将选取精彩总结不定期予以推送,以期与各位读者交流。
齐沪扬先生《与教学语法分级大纲研制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有感
张乐乐
虽然齐教授身处大洋的彼岸,但是教授讲授的知识令我受益匪浅!老师主要讲与教学语法分级大纲研制相关的一些理论,齐教授作为国际上顶尖的语法分级大纲的专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讲授这堂课!
1.分级语法大纲的理论背景
2.分级语法大纲的结构框架
3.分级语法大纲的分级依据和标准
听到齐教授讲到我们的教学语法大纲的编写理论背景时,我茅塞顿开。确实,教学语法大纲服务于语法教学实践,是语言教学理论和语言教学实践的桥梁,要与教师教语法,学生学语法的需求相吻合。我们编写语法大纲的依据是什么呢?这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东西,要依据语法规则,可是,我们的语法规则也不是确定的,例如离合词,要怎样向外国学生解释这一语言现象呢?齐教授提出了答案,我们的语法大纲应该做到整体统一,不要因为一些特例而影响编写大纲,要深入学生内部编写语言大纲,听完这些讲解,一下子茅塞顿开。
而构建教学语法体系,结合上课和我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主要有五个步骤:
一是明确对象与目标。要考虑学生的年龄、语言基础,如教小学生主要是简单语法启蒙,目标是能构建基本句子;教外语成人可能要更注重语法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二是筛选内容。像基本的词类、句子结构等是重点。例如,对于初级学生,重点讲名词单复数、一般现在时等基础规则。
三是设计教学顺序。从易到难很关键,先教简单句结构,让学生有基本概念后,再引入复杂的从句。
四是运用多样教学法。归纳法、演绎法结合,比如通过例句归纳出一般过去时的规则,再演绎应用。
五是编写教学材料。教材、练习册、测试题一个都不能少,材料要实用、针对性强。
最后,定期评估更新,依据学生反馈改进语法体系。
分析语法大纲的整体框架,非常重要的是句子!大纲依托句子的表达,在分析句子中提现大纲的要义!陆俭明老师也曾经提出过,不要大讲语法,要进行有效的点拨,需要对本体的概念进行转化!这才是语法大纲编写的重点!
最后,齐老师提到了语法大纲的分级。面对不同汉语水平的外国学生,我们的语法大纲确实应该有分级标准。通过统计,我们采用了学习时长来进行分级!
以上,在听完讲座之后。感慨万千,目前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我们将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国际汉语教育事业提供一些绵薄之力!
王家豪
听完讲座,我认识到教学语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齐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建构的重要性,指出这一体系应当科学、系统、全面。我认为,教学语法不应仅仅是语法规则的堆砌,而应该是一个有内在逻辑和结构的系统。
我认为建构语法体系应遵循以下几点:
1.建构语法格局:教学语法体系应首先确立一个清晰的语法格局,这是教学的基础框架。齐沪扬老师在相关文章中提到,这个格局对于汉语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
2.碎片化语法项目的提取:在确立了语法格局之后,应该将语法体系拆分为多个碎片化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应该是可管理的、有针对性的,便于教学和学习。
3.注重跨语言比较:教学语法体系应包含跨语言比较的内容,帮助学习者理解汉语与其母语之间的异同。
我认为教学语法体系应包括:
1.基础语法框架:包括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规则,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整体的语法视图。
2.语法项目的细化:将语法点按照难易程度和重要性进行分级,并细化每个语法点的教学内容。
3.实用语法练习:提供与实际语言使用相关的练习,帮助学习者将语法知识转化为实际语言能力。
4.文化因素:考虑到汉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规则的教学,还应包含文化背景的介绍,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
杨瑷宁
在聆听齐老师的讲座之后,我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L2)的教学语法有了更深的领悟。长久以来,我们一直遵循着编写通用型语法大纲的传统,几乎所有现行的语法大纲都归属于这一类。然而,齐老师启发我们,要推陈出新,解决初级大纲和中级大纲在语法项目选择上的分段与衔接问题。
在构建教学语法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依托于对现有教材和语法项目的大数据分析,以此为基础,科学合理地解决初级与中级教学大纲的衔接问题。这一体系的建设应注重实用性、有序性以及针对性,旨在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同时,我们需要将语法理论与教学法研究相结合,清晰地界定“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这三个核心问题。
一个完善的教学语法体系应当包含以下内容:首先是指导教学实践的语法理论;其次是建立一个既展现汉语独特性,又符合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的语法体系;接着是明确什么样的语法大纲才能真正满足教学需求;然后是研究成果的应用,体现在学生的实际习得上,探讨如何通过大纲和参考语法书系在教学中发挥实效;这五个方面——语法理论与教学、语法体系与教学、语法大纲与教学、语法参考书与教学、语法习得与教学——应当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