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介绍
北京语言大学“中文国际传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是2021年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基地之一。基地秉承“德行言语,敦睦天下”的校训精神,致力于服务“语通世界、文化全球”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和立德树人、全人教育的北语人才培养目标。基地以中国语言文学为依托,以卓越国际中文教师教育、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语言认知与人工智能等学科交叉为鲜明特色,凸显中外融通、古今融通、学科融通的拔尖人才培养格局,为国家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学功底、良好的外语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深厚的多元语言文化素养、突出的创新实践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具有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世界胸怀,未来能够肩负中华语言文化传承创新与全球传播重任,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家、卓越国际中文教师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各领域的拔尖人才。
二、项目特色
强化使命驱动:引导学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人类未来发展、思想文化创新和基础学科前沿,树立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远大志向,探索重大科学问题,增强使命责任,激发学术志趣和内在动力。教育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励学生立志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远大的理想抱负和所学所思落实到报效国家的实际行动中,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不懈奋斗。
注重名师引领:汇聚热爱教育、造诣深厚、德才兼备的学术名师参与拔尖人才培养,通过名师言传身教,加强对拔尖学生的精神感召、学术引领和人生指导,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激发学术兴趣和创新潜力。实行“名师领航计划”,全程导师制,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由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二级教授、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省部级(以上)教学名师、学科专业负责人等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导师,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等方面对学生给予全方位指导,将学生学业适度融入导师科研计划,指导学生完成高水平毕业论文(设计)。
开设荣誉课程:以课程体系为重心,形成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荣誉课程体系。专设名师高阶创新课程、海外名师前沿课程的“小灶”荣誉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注重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激发学术兴趣,促进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究精神。通过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引导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强化国际化培养: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汇聚全球优质资源,吸引国际学术大师参与拔尖人才培养,深化与世界顶尖大学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模式。建立多元的国际化培养路径,通过短期访学、交换学习、联合培养、国际化课程、国际实习实践等培养路径,拓展和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建设国际协同创新团队、打造学术共同体,为拔尖学生接触世界科学文化研究最前沿、 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创造条件。
促进学科交叉、科教融合: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设立交叉学科研究课题,为拔尖学生参与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与语言认知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作,在科研资源、学术平台的共享、科研课题的参与和合作、高端课程的联合教学、学科竞赛与学术论文的联合指导、创新创业与实践实训的联合辅导等各方面开展战略合作,建构全链条、融合式协同培养中国语言文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有效模式,共建共享校所“一体化”育人平台,提升拔尖人才培养质量。。
本硕博贯通培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推进模式创新,探索本硕博一贯制培养或直博机制,培养具有扎实中国语言文学功底、深厚的人文素养、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未来能够肩负中华语言文化传承创新与全球传播重任,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时代优秀青年领军人才。
创新学习方式:探索书院制模式,以名师讲坛、中文国际传播学术论坛、英才科研支持计划、导师项目、研讨班、工作坊、系列读书会等形式带领学生接触国内外学术前沿,创新交叉融通,形成中文国际传播创新学习生活社区,探索沉浸式学习、开放式研讨、跨学科培养的模式。注重环境浸润熏陶,加强师生心灵沟通,强化价值塑造和人格养成。
提升综合素养:加强德智体美劳全面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世界胸怀,促进学生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汲取人类文明精华,形成整体的知识观和智慧的生活观。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科学道德、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提升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育敢闯会创、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能力。
三、遴选机制
基地坚持科学选才育人,实施“自愿报名、择优选拔、动态管理、特殊培养”的原则,秉承个性化培养理念,以“志向、兴趣、能力”为选拔标准,多方面考察兴趣志向、创新潜力、综合能力、心理素质等,科学看待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实施“遴选-考核-跟踪-支持-退出”一体化设计,构建拔尖人才培养新机制。
(一)遴选标准
1.精英选拔,能力优先:面向全校有志于中文国际传播的各专业拔尖本科学生,文理兼收、中外兼收,实行中外学生融通教育机制,中外同堂授课。每届培养规模为30人左右,学习时长原则上不少于3年。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须转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进行培养。
2.多维考核,动态进出:贯彻“严进严出”政策,实行动态进出管理。采用多主体、多维度、多视角的综合素质评估方法,按照学生兴趣、学业成绩、科研潜质和创新能力等指标,采取笔试、面试、成果展示相结合的多元考核方式,实现拔尖人才计划的有效动态进出。学生入选基地班后,若无法适应学习,或难以达到基地学习要求,基地班专家委员会可书面要求其退出或由学生自愿申请退出。学生退出后,返回原培养单位、原所学专业,不再享受基地在导师、修课、研究、访学和经费等方面的特殊支持政策。
3.质量跟踪,激励支持:建立拔尖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和自我评估机制,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人才成长数据库,根据质量信息持续改进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学术档案,定期追踪成长轨迹,及时反馈经验教训,完善培养方案;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如引进基金,予以奖励,开通拔尖人才绿色通道等。
(二)遴选对象
全校目前在读大二年级中国本科生、各年级来华留学生
(三)遴选方式
1.中国本科生
自愿报名,采取初审+复试的方式择优录取。最终综合成绩为百分制,分数由初审和复试两个环节的4部分表现构成:第一年专业课学习成绩(占20%)、科研论文成绩(占30%)、综合素质笔试成绩(占20%)、专业综合能力面试成绩(占30%)。
(1)初审:包括两部分,一是专业学习考核。申请者本科第一年专业课学习成绩排名(即智育排名)在本专业前30%;或在其他方面有优异表现(如已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在全国性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等)。后者需两位以上教授推荐,并提供特殊才能相关证明。二是科研论文考核。申请者需提交学术性研究型论文(3000字以上)或研究计划一篇(3000字左右)。经专家委员会初审后,择优确定复试名单。
(2)复试:包括两部分,一是综合素质笔试,二是专业综合能力面试。从专业素质、应答思路与反应能力、视野、表达、心理素质、应变、合作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注意:如遇因转专业而无法获取原专业学习成绩排名证明者,其专业课学习成绩所占权重(20%)将自动移加到专业综合能力面试的权重(30%)中,即:最终综合成绩为百分制,分数由初审和复试两个环节的3部分表现构成:科研论文成绩(占30%)、综合素质笔试成绩(占20%)、专业综合能力面试成绩(占50%)。
2.来华留学生
自愿报名,严格执行“三选拔”科学选才制度,即专家教授推荐、汉语水平考试入门选拔(汉语水平应达到HSK5级(240分)、HSKK高级)、基地专家专业测评(含笔试和专业面试选拔,成绩各占50%)。暂未达到汉语水平要求、但经专家测评确有培养潜力的优秀来华留学生,可先在国际学生学院进行汉语学习,待达到基地班要求后,经专家专业测评,再进入基地班学习。
(四)遴选时间
2023年9月27日中午11:30:截止报名
2023年9月27日:初审
2023年9月28日:公布初审结果
2023年10月9-13日:组织复试
2023年10月14日:公布复试结果
四、申请方式
请于2023年9月27日中午11:30前,将以下申请材料打包,并以“拔尖人才计划报名+中国本科生/来华留学生+学院+姓名”命名,发送至邮箱jsjyxb@blcu.edu.cn。
(一)中国本科生
1.北京语言大学“中文国际传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报名表;
2.第一年专业课学习成绩排名(即智育排名)在本专业前30%的证明(需加盖所在学院教务办公章);
3.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奖证书、教授推荐信等才能证明材料;
4.学术性研究型论文(3000字以上)或研究计划一篇(3000字左右)。
(二)来华留学生
1.北京语言大学“中文国际传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报名表;
2.汉语水平考试成绩单、专家教授推荐信等才能证明材料。
五、联系方式
邮箱:jsjyxb@blcu.edu.cn
电话:010-82303342 曹老师
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北京语言大学“中文国际传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2023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