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7日下午2时至4时,由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汉语教育学院联合学校教务处举办的“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系列专题”第九次讲座在主南200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汉语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杨玉玲教授,主持人为本课程负责人、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施家炜教授。本次讲座的主题是“明德模式及其理念”,吸引了众多中外师生参加。
杨玉玲教授主要的研究领域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该领域著作颇丰。同时杨教授自2011年起作为主讲教授参加美国明德(Middlebury College)研究生项目,至今已有九年,对于美国明德教学模式以及理念有切身的体会和深入的思考。
讲座伊始,杨玉玲教授便指出目前汉语教学模式最有名的就是两种模式:“北语模式”和“明德模式”。所谓的“明德模式”,指的是美国明德中文暑校教学和管理的模式。在此模式之中,教学和管理二者密不可分。此次讲座内容从四个方面展开,包括“明德模式”的前世今生、“明德模式”之语言部教学及其理念、“明德模式”之汉教硕士培养,以及提示与资讯。
谈到 “明德模式”的前世今生,杨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明德学校的基本概况和发展历史。其次,杨教授详细介绍了语言部的教学及其理念。利用三分钟的小视频,杨教授向我们展示了语言部的六大教学理念。
其一,语言是练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由该理念出发,明德模式强调集中、密集的强化。学生在八周的时间内要学完一个学期的课程内容,强调精讲多练,以练代讲;其二,目的语教学有利于语感形成,语言理解将更加准确、表达更加地道。因此明德模式实行全目的语的沉浸式教学,学生有绝对严格的语言誓约,在学校里不能使用母语;其三,学以致用,用中学,学后用。明德学校实行“大课堂”概念,师生同吃同住同活动;其四,语言教学教的是语言能力,而非办事能力。这一点是针对任务式教学而言,所以明德模式对于语言的准确度和得体性要求极高,教师们对于语音、语法、词汇和汉字的纠偏意识也都很强;其五,“三位一体,三个平面”。明德模式通过格式化和情境来保证形式、语义和语用都要正确;其六也是最后一个理念是“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明德模式非常重视和坚持汉字教学。
紧接着,杨玉玲教授从自身经历和经验出发回应了一些对于明德模式的质疑,同时也提出了自己认为明德模式现存的一些问题。她认为,无论是北语模式还是明德模式,各种模式都有自己的生存土壤,不同模式之间应该互相了解和借鉴。
随后,杨教授从概况、特点、问题三个方面介绍了明德模式的汉教硕士项目。与国内对比,明德模式的汉教硕士是小规模精英教育,培养目标明确;学制和课程设置相对固定,但不失灵活;教学环节突出实践性;师资队伍优秀;就业形势良好等等。但是目前明德模式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可选择数量少,缺乏教育心理学相关课程,缺乏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合作机制等。
最后,杨教授总结了“明德模式”对汉语教学做出的主要贡献:提供了无限复制的模式、优秀汉语师资、精英汉语人才、可资借鉴的语言测试、教材和教学资源等等。同时她也指出,师生比例的优势、精英多元的汉语教师团队以及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是“明德模式”成功的重要支撑。通过本次讲座,听众们对美国明德模式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希望未来即将成为汉语教学工作者的同学们,能够从明德模式中得到一些借鉴和启示,让汉语国际教学事业蒸蒸日上。